抄紙過程是以水為載體的,水在整個工藝中起著分散纖維、移送紙漿懸浮液等作用,紙漿中所含的水主要有游離水、結合水和結構水三部分。其中游離水是指紙漿纖維間、細胞腔內存在的水,可以用機械加壓或離心的方法脫除。
脫水抄紙過程中的脫水主要分以下4個部分完成:(l)從流漿箱到真空箱之間靠自然脫水的紙頁成形部;(2)靠真空脫水的真空部;(3)靠機械加壓脫水的壓榨部;(4)靠熱能蒸發脫水的烘干部。一般情況下,如果網前箱濃度為0.5%時,經過網部脫水達4%時,說明流漿箱漿料中的脫水量為87%;經過真空箱伏輥除去20%,因此在整個網部脫水占總脫水量的97%,在此過程中濕紙頁的纖維細胞壁、細胞腔和纖維間還含有水,只能用機械加壓的方法進一步脫除它們,經過壓榨后紙頁干度已達到60%(對新聞紙而言)。
經過烘干以后,紙頁的含水率約為5%左右。一般情況下,除去1耐漿液的水所需費用為:網部:壓榨部:干燥部二1:5:20。所以,增加網部與壓榨部的脫水量,對節約能耗意義重大,同時也能減輕由于網部脫水不均勻或脫水量低導致強制干燥所帶來的紙張濕變形問題。因此,在網部的脫水就變得非常重要,助濾劑的選擇已成當務之急。
抄紙中的脫水和紙頁成形是過濾和濃縮的過程。過濾是組成紙漿的長纖維與細小纖維在懸浮狀態下發生脫水及紙頁成形的過程,由案輥、刮水板和成形板等脫水元件完成;濃縮是組成漿料懸浮液的纖維、細小纖維、填料在相互連接和限制活動的狀態下發生脫水,緊接著通過真空箱產生強制脫水濃縮,使紙頁成形。
紙頁被壓縮得越嚴重,孔隙率就越低,過濾阻力也就越大;如果漿料的打漿度越高,纖維的保水值和比表面積就越大,過濾阻力同樣增大。因此,根據該公式可以了解紙頁形成過程中的脫水量和脫水速度,即可以評價紙漿的脫水性能和纖維的特性。在實際生產中,可以使用助濾劑來改變纖維的比表面積、比容積和紙頁的孔隙率,從而解決抄紙過程中紙漿濾水難的問題。